新星出版社

www.newstarpress.com

新星动态

首页 > 新星动态

还原二十世纪人间地狱的真相

2013-06-08 14:39:32   来源:三亚晨报 唐宝民
  “古拉格”是“劳改营管理总局”一词首个字母的缩写,是一个庞大的劳改集中营,曾经遍布整个前苏联地区。古拉格曾经关押过成百上千万的政治犯、刑事犯,这些人在里面从事繁重的劳动,受到惨无人道的折磨,很多人被折磨致死,致残。第一个揭开古拉格黑幕的,是古拉格的幸存着索尔仁尼琴,1962年11月,索尔仁尼琴发表了中篇小说《伊凡·杰尼索维奇的一天》,这是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生活的作品;1973年12月,索尔仁尼琴的《古拉格群岛》第一卷在巴黎出版,披露了从1918年到1956年间苏联监狱与劳改营的内幕。由此,古拉格才进入公众视野,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。美国作家安妮·阿普尔鲍姆撰写的《古拉格:一部历史》一书(新星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),是关于古拉格研究的一部程碑式的学术著作,对古拉格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,使我们能够一睹这个20世纪人间地狱的全貌。

  古拉格的历史,最早可上溯到沙皇时代的西伯利亚劳改队,十月革命后,列宁下令将“不可靠分子”(主要指政治犯)关押到集中营里,这时的古拉格,已经初具规模。1929年,斯大林决定利用强制劳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,劳改营和监狱开始脱离司法部门,秘密警察开始掌控苏联的刑罚系统。在大清洗运动中,数千万人被当作“人民的敌人”投入古拉格,古拉格的规模因此持续扩大,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初,古拉格发展到了鼎盛时期,古拉格群岛遍及苏联各地。斯大林死后,他的继任者们开始解散古拉格,释放大批被关押的犯人,这个体系开始日渐瓦解。但古拉格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,整个20世纪七、八十年代,仍有一些持不政见的民主人士被苏联当局关押到劳改营,直到戈尔巴乔夫当政后,才下令将苏联所有关押政治犯的劳改营全部解散,古拉格由此才真正成为历史。

  被关押到古拉格的犯人,都要经过严酷的审讯,其实就是惨无人道的刑罚,所使用的手段,令人发指,很多人被打得鲜血淋淋,肠子被打断,手指被打断,腿被打折……有的人受刑不过昏死过去,秘密警察便用凉水将他浇醒,让他恢复知觉后继续折磨他。把犯人的双手反拷起来,挂到墙上,一挂几天几夜,不给饭吃,不给水喝,也不让睡觉。更可怕的事实是,这种刑讯逼供不是基层个别警察的自作主张,而是受到了上层的支持。被判了刑的犯人,每天从事着繁重的劳动,行动稍微迟缓就会遭到毒打,许多囚犯被累死在工作场地。看守们为了取乐,强迫囚犯脱光衣服站在雪地里慢慢冻僵,强迫冻僵的囚犯跳进河里时,而他们则站在旁边大笑。女囚犯的下场则更可悲,不但受到肉体的摧残,还要受到精神上的凌辱,被看守们肆意强奸。击毙逃跑的囚犯,看守可以得到奖金,可以获准回家度假,因此,看守们便故意引诱囚犯“逃跑”,将囚犯们击毙,以此换取奖金和休假的待遇……

  古拉格是什么?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,读《古拉格:一部历史》,有一种强烈的被压抑被窒息的感觉,就仿佛身处纳粹枪口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样。这部书是人类社会揭示自身苦难的优秀典范之作,为我们记录下了那个时代发生的罪恶。198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韦塞尔说过这么一段话:“我们决不能让我们自身忘掉那些死去者的命运。如果我们真忘掉了,我们就是使他们再一次的死亡,我们自己就对他们的生命、他们的死亡变得毫无价值而负有责任。”苦难记忆既是一种精神品质,也是一种历史意识,作者自觉承担起记忆苦难的使命,以满怀悲悯意识的眼光去凝视那段历史,并把它付诸文字,以提醒后来者不要忘记曾经的苦难,不要忘记那些至今仍在风中幽幽哭泣的冤魂,这正是对数百万死于古拉格中的冤魂的最好的纪念。